“早在USR这个名词出现前,屏科大就持续推动大学与地方的链接,”屏科大校长戴昌贤说,屏科大有知名的“五保”科系:植保(植物医学系)、动保(野生动物保育中心)、水保(水土保持系)、幼保(幼儿保育系)及环保(环境工程系),而动物、植物、土地,以及幼儿,不是不会说话,就是没有投票权,都是社会中最弱势的一群。戴昌贤说,学校成立初衷之一,就是要替这些即使受害也没有声音的族群,好好发声、提供支持。
很多人提到保育,都以为最好的做法是禁止,没有开发,就没有伤害;但戴昌贤强调,真正的保育不是有你无我,而是共生共荣。如果能透过大学的力量,帮在地人找到一个可利用山林但不伤害山林,还能创造持续收益的新商业模式;当山林水土变成他们的生财工具,怎么可能会破坏!
屏科大今年获奖的两个专案特色,就是为居民找出与环境共存共荣的新商业模式。
林下养蜂、种菇,创造工作机会由森林系教授陈惠美推动的“里山林下经济”,完全体现这个精神。2008年,看见不少部落居民因为经济问题而离乡,导致文化消失,陈惠美带著团队上山,希望帮部落找到永续营生之道;没想到第二年发生莫拉克风灾,让更多居民流离失所。
陈惠美不断思索,有哪些产业可以在不破坏原有脆弱山林土地的状况下,回到原乡也能经营,甚至创造在地特色,打造成观光品牌。
最后,陈惠美找到养蜂,和学生从三箱蜂巢开始,在校园内创建养蜂基地。起初他们一窍不通,把三箱蜜蜂养死到仅剩最后三片蜂巢时,终于找到两位即将退休的老蜂农。陈惠美和学生从学徒做起,由老蜂农指导蜜蜂习性、饮食、温度,认识不同季节蜜源花种,怎么追著蜜源到处“牧蜂”,学成后,再针对有心回乡的青年与居民开课。
陈惠美一面指导学生钻研蜜蜂在台湾不同山林、海拔、气候下的培育模式,作为学术论文发表;一面将科研转化为实际养蜂SOP,在海拔1200公尺高的雾台乡陪伴居民发展养蜂事业。
学生学以致用,毕业后创立“壤嚷生态顾问公司”;也在不同部落复制“林下经济”模式,从养蜂,到菇菌栽培、保种特有土鸡养殖,从农业栽培拓展到森林食品加工、森林品牌营造,生态旅游、产地市集等,去年更走向国际,分享屏东经验。
推动友善耕作,翻转毒鸟宿命而动保所教授孙元勋带领两位研究员林惠珊和洪孝宇推动的“农民好福鹰”计划,更是近年知名度最高的动保成功范例。
起点来自于两位研究员看到追踪的黑鸢,意外地死在屏东田里,前往检视时发现,台湾过往鼓励农民用老鼠药与农药除鼠害与虫害,竟间接大量害死野鸟,他们在18公顷的红豆田里,居然捡出3000只鸟尸,决定向世人传达农药减量的必要性。他们一面联系农地主人和农会,宣导农药减量,一面和导演合作,2015年推出轰动一时,创下千万票房的纪录片《老鹰想飞》;也主动引来全联与农民合作“老鹰红豆”系列食品。
此案亮点在于,农民减量用药虽让产量下降,但企业愿意保价收购,提高营收,才能吸引更多农民持续投入。有农民不愿减量,还会被其他农友施压,“会污染我们的红豆田!”去年“老鹰红豆”产品,帮农友创造1亿元产值。
林惠珊和洪孝宇更把老鹰红豆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台中雾峰,在水田间设立栖架,吸引黑翅鸢与翎角枭驻足,透过生物防治法驱赶鼠害。当地以自然工法培育的稻米,命名为“黑翅鸢米”上市,两年创造破亿产值。
戴昌贤强调,大学不能高高在上,唯有用心理解农友与居民,链接外部资源,帮他们找到一条环保和营生的双赢之道,这也正是屏科大创校精神。
本文由:欧宝体育 提供
关键字: 欧宝体育app_官网入口